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项昊宇:北约峰会中的“日本因素”值得警惕

2023-07-11 06:57:04环球时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约2023年峰会11日至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尽管国际社会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乌克兰议题上,但其中的“日本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连续第二年出席北约峰会,为日本与北约加速走近提供了最新注脚。而双方拟议中深化合作的两大举措一旦实现,则意味着日本与北约关系将进一步“由虚向实”,加快朝着“准同盟”方向发展。

日本与北约近年来高层互动频繁,双方合作日益走向机制化和常态化。目前日本已经成为与北约联系最为密切、合作最为深入的北大西洋域外国家。上个月,日本作为唯一的北约域外国家首次派自卫队军机参加了北约“空中卫士23”大规模空中演习,构成日本“借船出海”、突破二战后“军事禁区”的最新步骤。而从北约维尔纽斯峰会看,两大涉日动向值得高度关注。

首先是拟议中的东京联络处取得何种进展。北约在东京设立联络处的计划一旦实现,不仅意味着北约与日本的关系加快朝着“准同盟”方向发展,也将标志着“北约亚太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北约原定在维尔纽斯峰会文件中写入新设联络处的内容,但因法国反对,相关方案将被推迟至秋季以后再定。即便如此,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北约的“指挥棒”并不在欧洲手上,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同盟体系在“印太”地区合流,才是“北约亚太化”和“亚太北约化”的最主要推动力。

从职能定位看,拟议中的东京联络处作为北约在亚太地区的首个分支机构,将为北约介入亚太事务提供一个重要支点。从北约的全球战略目标来看,东京联络处的职能范围不会局限于日本,而是要辐射整个“印太”地区,尤其是北约要通过日本的穿针引线强化与美国亚太盟友的横向联系,包括强化同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等国的安全合作,这将成为美国打通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亚太同盟体系的一个标志性动作。未来北约可以借助东京支点,更便捷地介入亚太安全事务,包括参与美国和亚太盟友在地区的各种多边安全行动,比如联合网络防御和攻击演习、联合海上巡航、联合军事演训等。因而,东京联络处能否建成将成为外界观察“北约亚太化”进展的重要风向标。

其次是日本和北约的军事合作会不会升级。据日媒报道,北约和日本已经完成关于一份新合作文件的谈判,这份名为“单独定制的伙伴关系计划”(ITPP)的文件包括16个合作领域,有三大战略目标:加强对话、提高互操作性和增强韧性。其合作重点是北约部队和日本自卫队将共同提高能力建设和互操作性,为此双方将扩大演训范围、日本的防卫装备将采用北约标准。其他合作领域还包括海洋安全、网络、混合威胁、外空、气候变化以及“新兴和颠覆性技术”(EDT)——即可能改变未来战争形态的人工智能、自主系统和量子技术等。为此日本和北约将开始讨论建立自主武器系统规则,包括所谓的“杀手机器人”等先进无人智能武器。根据北约和日本方面的设想,东京联络处的设立将为更好落实上述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无论北约设立东京联络处,还是北约与日本关系“准同盟化”发展,都表明“北约亚太化”和“亚太北约化”进程正在加速演进之中,而且日本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庞大的冷战军事集团和重新走上强军扩武之路的日本联手将触角伸向亚太,外界有理由担心地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动荡和对抗风险。

日本扮演“北约亚太化”的“带路党”,成为推动“亚太北约化”的急先锋,主要目的是要服务其政治军事大国目标,对外谋求提升大国地位影响,对内助推强军扩武进程。去年底,岸田政府通过安保三文件标志着日本防卫政策出现“由守转攻”的历史性变化,使二战后“专守防卫”的和平发展路线进一步名存实亡。作为防卫政策调整重点,岸田政府正在加快研发、采购和部署以中远程导弹为代表的进攻性作战力量,并计划在五年内使防卫开支翻倍,参照的就是北约成员国国防开支要达到GDP2%这一标准。这将使日本防卫开支从目前的世界第9位提升至第3位。日本的激进扩军不仅引发外界对其重蹈历史覆辙的担忧,事实上也在严重破坏地区的战略稳定,刺激地区国家展开新一轮军备竞赛。

因此,当外界关注北约维尔纽斯峰会如何应对乌克兰危机时,同样不应忽略日本与会背后暴露出的“祸水东引”危险。无论北约宣称的“欧洲安全与亚太安全不可分割”,还是日本鼓噪的“今天的乌克兰可能成为明天的东亚”等荒谬论调,都不过是美西方为在亚太地区推动阵营对抗的“新冷战”布局寻找借口,根本目的是要维护美国的单极霸权。

北约介入亚太地区安全事务,日本引入域外力量挑动地区矛盾对抗,已经严重恶化亚太国家团结合作的气氛,如果任其发展恐将把地区进一步推向分裂乃至冲突。从中长期看,这不会令北约和日本更加安全,只会使其背上沉重的“战略包袱”。希望法国的战略清醒能给北约各国敲响警钟。而背离和平发展路线的日本更须认清,滑向动荡分裂的亚太不会让日本“变得强大”,反而只会加深其自身的安全困境和发展困局。(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标签: